首页 > 《广东气体》期刊
《广东气体》期刊

2017年第五期

2019/6/6 11:27:24    【我要打印】

唐钢气体、燕山气体参观交流简报

 

为加强与国内气体同行的交流,同时也作为对河北省工业气体协会去年到粤的回访,广东省工业气体行业协会一行19人,在马建武会长的带领下,邓韬、许庸伟、刘贤熙、徐汝峰、马勇睿、郭玉明、林媛等副会长及杨毅、曾来添等理事代表,于915日至19日期间,赴河北唐钢气体、承钢燕山气体等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参观与交流

2017915日下午,协会一行抵达唐山,河北省工业气体协会张佳旭秘书长等在唐山机场迎接协会参加交流活动的代表,共同乘车抵达河钢集团唐山钢铁公司参观,唐山钢铁公司响应国家环保的要求,加强了厂区环境治理,面貌焕然一新,厂房干净整洁,厂区道路平整,绿意盎然,给协会一行留下了非常深刻非常美好的印象。

到达唐钢气体公司,唐钢气体孙昌焕总经理、朱宝东副总经理等热情欢迎协会一行的到来,在公司会议室与协会一行展开了座谈交流,河北气体协会张佳旭秘书长及广东气体协会秘书长王芳互相介绍了参加交流活动的领导嘉宾,孙昌焕总经理介绍了唐钢气体的近年来的经营发展情况;马建武会长对孙昌焕总经理等人的热情接待表示感谢,对唐山钢铁的变化大力点赞,副会长邓韬、许庸伟等也各自交流了参观唐山钢铁的感触,对唐钢气体今年的蓬勃发展表达了钦慕和赞赏,通过交流,协会一行对河北特别是唐山气体市场的现状及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916日,在张佳旭秘书长的陪同下,协会一行参观了唐山地震纪念墙及地震博物馆,了解唐山不同寻常的历史及唐山如今的快速发展历程;参观了唐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滦煤矿博物馆,了解唐山近代历史及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917-19日期间,协会一行前往承德,乘车游览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感受塞罕坝森林公园的浩瀚林海。塞罕坝森林经过俩代人近50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一个变荒原为林海,让沙漠成绿洲的绿色奇迹,塞罕坝人在塞北荒原谱写了不朽的绿色篇章,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精神,被誉为“塞罕坝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在坝上草原,协会一行饱览了塞北草原美丽的风光,感受到国家在草原环境整治方面取得的非凡成果,充满了对国家建设成就的自豪感。

在承德期间,协会一行前往承德钢铁公司下属承德燕山气体有限公司参观交流,燕山气体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晓强、副总经理关志伟等热情欢迎协会的到访,在公司会议室开展了交流座谈,对南、北方的工业气体市场现状及前景展开探讨,组织参观了燕山气体公司空分生产现场,进一步加深对企业的了解,虽然参观交流的时间短暂,但是协会一行深深的感受到了燕山气体公司对协会此行周到热忱的安排。

通过这次参观交流活动,加强了河北、广东两省气体企业间的沟通互动,增进了企业间的了解和友谊,是非常难得的一次参观学习的经历,大家都希望将友情的纽带继续延伸,寻求合作,共建充满活力和希望的国内气体市场。

 

5

2017920日下午3点,东山街道五羊南社区举行了喜庆欢快的节前社区活动,在街道社区的支持下,协会与广州市能源学会配合该社区的综合宣传,将《民用燃气安全节能知识普及》、《医用氧安全知识普及》公益项目,在社区活动现场进行宣传推广。

公益宣传活动受到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踊跃领取宣传资料,认真填写燃气安全知识的调查问卷,了解和加深安全使用燃气的知识,对医用氧知识也进行饶有兴趣的了解,现场的宣传活动气氛热烈,场面热闹喜庆。

 

 

道(之六)

协会与广州市能源学会联合申报的广州市第四届公益创投项目:《民用燃气安全节能知识普及》深入农村基层,在白云区人和镇东华村、太和镇夏良村委的支持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

 

2017926日上午,在白云区人和镇东华村委的支持下,燃气安全宣传活动在东华村新村公园展开,根据调查了解,广州白云区各村镇居民基本都在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现场的安全宣传活动吸引了村民的极大兴趣,在公园晨练及路过的村民纷纷前来了解咨询,踊跃填写调查问卷,对公益宣传活动给予好评。

926日下午,工作人员前往太和镇夏良村中心公园,为当地村民开展现场宣传活动,为村民讲解液化石油气的安全使用知识,天气炎热仍吸引了不少村民前来咨询了解,宣传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                                         

同期也进行了协会另一公益项目:《医用氧安全知识普及》的宣传,工作人员为村民派发医用氧的公益宣传手册,解答医用氧的相关知识,让村民对医用氧有初步的了解。公益宣传进农村基层,让更多的居民关注燃气安全,了解医用氧知识,了解和关注社会公益的发展

 

学历班第四学期学习报道

协会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举办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学历本科班已进入第四个学期。

本学期继续学习专业课课程,共4门科目,分两个时间段进行。1021-23日,分别由协会专委会主任刘晟为学员讲授《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原广钢林德高级工程师余小芳讲授《分析技术》课程、协会副秘书长、资深工程师李平授《制冷原理及设备》课程。三位老师结合丰富的专业技术经验和熟悉的理论知识,简单而有技巧的为学员们讲解课程要点,详细解答学员提出的疑问,学员们都是在工作中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

 

医用氧企业评估检查系列报道(一)

均宇气体、华南气体

2017上半年,协会医用氧检查组顺利完成了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的医用氧GMP实施效果的评估检查工作,评估检查及检查总结等系列工作得到省药监分管领导的好评,在此基础上,201710月,广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与协会签订了《2017年广东省医用氧生产质量管理风险监测项目委托协议》,继续委托协会对省内医用氧生产企业进行专业的评估检查,对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解决,帮助企业提高生产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和实施医用氧生产管理的安全风险监测。

委托协议签署后,协会立即着手制定评估检查的相关工作,召开检查组组长会议,分别布置10月至12月期间的企业检查分工及时间安排,根据业已制定的检查制度、内容、纪律,充分做好评估检查前的准备,从1023日开始,新一轮的评估检查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20171023日上午,协会秘书长王芳陪同彭德敏带队的检查组,在珠海市斗门均宇气体有限公司开展评估检查工作。均宇气体公司负责人林兆群、质量授权人林文富等非常欢迎检查组的到来,通过短会分别做了自我介绍,检查组组长彭德敏宣读了检查通知及检查纪律等,随后检查组在均宇公司人员的陪同下按照检查程序及要求,对公司的医用氧生产车间、化验室、生产工艺设备等进行了现场检查,同时抽查了该公司的管理文件、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等各类档案资料,在检查完成的末期会议上将现场的检查结论与企业进行沟通确认。

20171024日上午,检查组在中山市华南实用气体科技有限公司开展评估检查工作。华南气体公司负责人郭玉明、质量授权人杨宝英等非常欢迎检查组的到来,通过短会介绍了公司情况,检查组组长彭德敏按惯例宣读了检查的程序等,随后在公司人员的陪同下在生产现场检查,对医用氧储罐、充装平台、化验室等进行了现场查看,对公司的管理文件、批生产记录、批检验记录等各类档案资料核验审查,检查工作结束后以短会形式进行沟通确认。

新一轮的评估检查在上半年完成的评估检查工作的基础上,积累了很多经验,各医用氧生产企业也加强了对医用氧生产的管理,全省医用氧总体的管理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专业的评估检查也是行业互相交流和共同学习的好机会,协会希望在陆续开展的评估检查工作中,进一步促进和提高医用氧企业的管理水平,防范生产质量管理的风险,共同打造广东省医用氧生产安全优质的市场环境。

 

 

质检总局关于2016年全国特种设备

安全状况情况的通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现将2016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通报如下。

一、特种设备基本情况

(一)特种设备登记数量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国特种设备总量达1197.02万台,比2015年底上升8.81%。其中:锅炉53.44万台、压力容器359.97万台、电梯493.69万台、起重机械216.19万台、客运索道1008条、大型游乐设施2.23万台、场(厂)内机动车辆71.38万台。另有:气瓶14235万只、压力管47.79万公里。

(二)特种设备生产和作业人员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生产(含设计、制造、安装、改造、修理、气体充装)单位70079家,持有许可证70382张,其中:设计单位3524家,制造单位17184家,安装改造修理单位26813家,移动式压力容器及气瓶充装单位22558家。

截至2016年底,全国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1099.52万张,比2015年上升4.95%

(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检验检测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2801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32个、市级466个、县级2302个。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共计34259人,较2015年增加10611人,主要原因是市县级政府机构改革出现部门“二合一”“三合一”等情况,使得基层监察人员数量大幅增加。

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特种设备综合性检验机构495个,其中质检部门所属检验机构300个,行业检验机构和企业自检机构195个。另有:型式试验机构47个,无损检测机构452个,气瓶检验机构1935个,安全阀校验机构408个,房屋建筑工地和市政工程工地起重机械检验机构209个。

2016年,全国各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部门开展特种设备执法监督检查155.84万人次,发出安全监察指令书13.95万份。特种设备检验机构对112.67万台特种设备及元部件的制造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3.21万个;对134.64万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修理过程进行了监督检验,发现并督促企业处理质量安全问题37.27万个;对609.79万台在用特种设备进行了定期检验,发现并督促使用单位处理质量安全问题155.43万个。

二、特种设备安全状况

(一)事故总体情况。

2016年,全国发生特种设备事故和相关事故233起,死亡269人,受伤140人,与2015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24起、降幅9.34%,死亡人数减少9人、降幅3.24%,受伤人数减少180人、降幅56.25%。2016年全国万台特种设备死亡率为0.33,同比下降8.33%,全年未发生重特大事故,特种设备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向好。


(二)事故特点。

按设备类别划分,锅炉事故17起,压力容器事故14起,气瓶事故13起,压力管道事故2起,电梯事故48起,起重机械事故94起,场(厂)内机动车辆事故39起,大型游乐设施事故6起。其中,电梯和起重机械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所占比重较大,事故起数分别占20.60%40.34%,死亡人数分别占15.24%51.67%

按发生环节划分,发生在使用环节192起,占82.40%;维保检修环节18起,占7.73%;安装拆卸环节19起,占8.15%;充装运输和改造环节各2起,占1.72%

按涉事行业划分,发生在制造业77起,占33.05%;发生在建设工地和建筑业63起,占27.04%;发生在社会及公共服务业43起,占18.45%;发生在冶金石化业12起,占5.15%;发生在交通运输与物流业11起,占4.72%;其他行业和领域27起,占11.59%

按损坏形式划分,承压类设备(锅炉、压力容器、气瓶、压力管道)事故的主要特征是爆炸、泄漏着火等;机电类设备(起重机械、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的主要特征是倒塌、坠落、撞击和剪切等。

(三)事故原因。

根据已经调查结案并上报的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原因主要包括:

1. 锅炉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7起,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3起。

2. 压力容器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4起,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3起。

3. 气瓶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6起,设备缺陷和安全附件失效原因2起,非法经营1起。

4. 压力管道事故。1起为山体滑坡导致管道破裂引发爆燃,1起为人员违章操作。

5. 电梯事故。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21起;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等设备原因13起;应急救援(自救)不当导致的事故4起;儿童监护缺失及乘客自身原因导致的事故3起。

6. 起重机械事故。事故原因主要是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另有非法制造、改造、安装原因4起,全附件或保护装置失灵等设备原因3起,吊具原因2起,极端天气原因1起。

7. 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事故。37起为叉车事故,2起为旅游观光车事故。无证驾驶、违章作业或操作不当原因30起,设备原因2起,安全管理不到位1起。

8. 大型游乐设施事故。全保护装置失灵及设备故障原因2起,安全管理不到位2起,违章作业原因1起,非法制造、使用原因1起。

三、2016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节能主要工作情况

(一)深化三大战役。

一是扎实开展电梯安全攻坚战。共整治隐患电梯39750台,继续挂牌督办1215台,电梯事故大幅下降,治理成效明显建立电梯应急处置平台的城市从2015年的15个增加到104个。协调住建、安全监管等部门,牵头起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电梯安全工作的意见(代拟稿)》。北京、天津、广东、浙江、重庆、贵州等地在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构建多元共治监管模式、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等方面开展了有效创新,收到了良好效果。二是继续开展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治攻坚战。共开展油气输送管道监督检查20774次,完成监督检验9911公里、定期检验18794公里,检验有效期内的油气输送管道99328万公里,法定检验覆盖率达到82.77%。北京、上海、四川、甘肃、福建等地狠抓工作落实,法定检验覆盖率超过90%,海南达到100%。积极协调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和推进油气输送管道法定检验工作的通知》,进一步规范检验行为,提高检验质量及检验率。三是大力推进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完成3385台燃煤工业锅炉能效普查。推动锅炉系统安全节能标准化管理,督促各地按计划完成锅炉系统达标评价。成都率先开展锅炉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监管体系建设;上海联合经信、环保部门开展达标示范锅炉房评选;贵州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燃煤锅炉淘汰任务;辽宁燃煤工业锅炉节能减排工作被评为省直机关2016年第一季度最佳实事之一。

(二)推进改革创新。

一是全面启动安全监管改革。颁布《特种设备安全监管改革顶层设计方案》,提出了明晰各方责任边界、建立权责一致共治体系的改革路径。制定了特种设备“十三五”规划及科技、节能专项规划。成立了法规标准优化清理、行政许可改革、检验工作改革、电梯监管改革4个小组,从中观微观层面落实改革举措。湖北积极推进许可流程再造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做到“一口进出、网上运行、限时办结”;河北、甘肃积极探索技术检查机构与检验工作相分离机制,推进检验工作改革。二是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颁布《特种设备使用管理规则》,大幅简化使用登记申请表格、使用管理制度等内容。将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鉴定评审、特种设备检验检测人员考试从中介服务转为技术性服务,由经营性收费转变为行政事业性收费。协调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动设立收费项目、制定收费标准。三是探索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机制。落实国务院工作要求,对特种设备生产单位和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推行“双随机”证后监督抽查,提升监督效果。组织开展电梯维保标准自我声明和服务质量公开承诺活动,引导企业提供高于国家标准、技术规范的电梯维保服务。江苏、新疆等地创新气瓶监管模式,实现过程追溯和责任落实;宁波发挥保险的市场激励与约束作用,促进维保工作规范化;吉林、黑龙江出台质量失信“黑名单”制度,陕西在全省范围内通报电梯安全运行状况,通过市场选择倒逼电梯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

(三)增强服务发展。

一是加强服务保障。圆满完成G20峰会电梯等特种设备安全保障任务,峰会期间,浙江、杭州质监部门全力保障核心区771台电梯等特种设备“零故障”运行,成绩得到国务院领导充分肯定;上海保障迪士尼乐园项目顺利开业;北京、天津全力做好全国“两会”、达沃斯经济论坛等重大活动、会议期间特种设备安全保障工作。二是促进经济发展。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高效锅炉修订《节能专用设备企业优惠所得税目录》,推动将锅炉、热交换器等列入节能产品减税范围。与欧盟开展在锅炉压力容器标准互认方面的探讨,推动我国低温容器用材在ISO低温容器产品标准的应用。山东成功举办泰山首届国际特种设备展览会,推动特种设备制造业创新发展。三是加强国际交流。继续推动与ASME在锅炉压力容器材料标准国际互认,成立ASME第八卷中国国际工作组。加快推进全球环境基金(GEF)项目,《工业供热系统和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促进》最终协议正式启动。加强中美锅炉能效标准合作,组织开展中美锅炉节能环保法规标准对比研究。

(四)夯实工作基础。

一是坚持依法治特。推动《电梯安全条例》列入国务院2016年立法计划研究项目,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制定部门规章《锅炉节能环保监督管理办法》,七合一的大规范《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颁布实施,发布《电梯型式试验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组织完成了特种设备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整合精简,进一步完善了安全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协调机制。各地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全国对电梯专门制定的地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达到57部,特种设备安全尤其是电梯安全逐步从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工作。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国务院安委会专家咨询委特种设备专业委和总局安技委优势,整合了原有的特种设备应急救援专家库与事故调查处理专家库。连续举办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处长、地市质监局长培训班,全系统共完成35000余人的各类安全监察人员考核换证。河南、福建等地创新思路,强化基层监察人员培训,成效显著。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开展“走近特种设备”、“电梯安全周”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采取邀请中央主流媒体实地考察、专家访谈、印制宣传海报等方式,广泛宣传特种设备安全知识。总局联合中特促进会、北京、上海、浙江、四川等地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宣传小学生命题绘画征集活动”,产生较大社会反响。江西发布了年度特种设备安全及能效状况白皮书;福建投入普法经费200余万元,运用多种媒体开展宣传,拉近了特种设备与百姓的距离。

四、2017年特种设备安全与节能工作重点

(一)继续开展特种设备安全攻坚战。

1. 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按照《质检总局办公厅关于开展2017年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的通知》要求,以涉及民生、人员密集场所、盛装危险化学品的高风险特种设备为重点,认真部署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分级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工作的检查、抽查和督查。对排查出的安全隐患,要督促相关单位和责任人限期整改。依法依规落实使用单位、基层政府、安全监察机构以及检验机构、行业协会各方责任。

2. 开展电梯安全隐患整治“回头看”。对建档问题电梯和挂牌督办电梯,依托地方政府,联合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加大力度,尽快完成整改,逐台销号。同时,对新发现的问题要责令使用维保单位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

3. 全面推进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各省均有地级城市建成电梯应急处置服务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电梯信息公示平台和监管平台建设。

4. 依法履行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监管和检验职责。按照总局与国务院国资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文规定,督促管道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查清管道数量和安全状况,推动企业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继续推进油气输送管道检验检测工作,不断提升管道法定检验覆盖率。开展国家重大工程在建和在用长输管道的监督检查,开展长输管道使用登记试点。

5. 推进多元共治。推动将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的安全生产工作考核内容和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内容,进一步落实地方党委政府的属地监管责任和相关部门的行业监管责任,积极发挥好行业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建多元共治工作格局。

(二)做好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特种设备安全保障。

1. 加强协调,区域联动。北京、福建等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举办地,要落实责任,严防死守,确保会场、驻地等核心区内特种设备安全。总局指导协调,相关省市横纵联动,打造特种设备安全“护城河”、“防火墙”。

2. 加强应急,快速反应。重要会议和重大活动期间,要加强应急值守,完善应急预案,开展实战演练,提高应急能力,妥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各地发生特种设备人员伤亡事故,省级质监部门要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并报告总局。

3. 加强宣传,注重引导。各级质监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客观、准确地公开有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加强舆论引导,坚决防止因信息不公开、发布不及时等原因导致产生重大社会影响事件。

(三)厘清责任边界,理顺监管体制。

1. 制定权责清单。总局制定特种设备局权力和责任清单,各级地方质监部门结合本地工作实际,制定地方权力和责任清单。

2. 优化法规标准。继续开展法规标准优化清理,制定特种设备行政规章、安全技术规范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划目录,继续推进综合性安全技术大规范建设,开展安全技术规范后评估试点。总局与地方加强互动,共同研究对策,对监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优化法规标准予以解决。

(四)推进安全监管改革,优化工作机制。

1. 深化行政许可改革。发布特种设备行政许可目录,通过合并、转变方式等措施,精简生产许可子项目,加快解决车用气瓶安装许可等难点问题。适当下调行政许可实施主体,规范配套的许可程序,抓紧修订具体产品的许可条件。针对鉴定评审和人员考试转为技术性服务的情况,协调相关部委出台财政保障政策。对许可持证单位全面推行“双随机”监督抽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监管效果。

2. 推进检验改革。科学划分公益性和经营性检验的范围,政府设立的公益事业类技术检查机构或检验机构应主要从事公益性检验。根据中国特种设备检验集团的组建进程进行资格核准。通过修改相应的安全技术规范和协调收费政策,调项目、延周期、降收费,总体降低公益性检验收费。

3. 强化保险激励约束保障机制。总结推广保险+服务的电梯综合保险试点经验,积极引入保险企业参与对电梯使用维保的监督约束机制和对乘梯人员的保障机制。

4. 推进电梯维保改革。推进电梯安全监管信息化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全覆盖,全面实现电梯维保单位维保信息社会公示。支持行业组织制定电梯维保服务的团体标准并贯彻实施,继续推动企业维保标准自我声明和公开承诺。试点按需维保和作业人员企业自我考评等工作。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方法手段。

1. 建立质量追溯体系。以电梯、气瓶、移动式压力容器等产品为重点,推进特种设备安全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升级现有特种设备公示信息查询平台的基础上,实现全国特种设备持证人员公示系统互联互通,并根据信息化总体规划的进展,进行持证单位的互联互通公示试点。

2. 统一建设信息化平台。按照分散部署、数据共享的原则,推进信息化建设。总局将研究制定统一的建设规划,明确总体框架要求,统一数据标准和交换要求,并对《特种设备信息化工作管理规则》进行修订完善。各省要在总体框架基础上,积极推进本地信息化平台建设和应用,总局依据总体框架的要求进行抽查评价。

3. 完善科技支撑体系。继续发挥特种设备科技协作平台的作用,做好相关课题的研究,加大科技投入和科技人才培养力度,运用科技成果提升监管效能。

(六)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1. 服务质量强国战略。以优化安全技术规范、推进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制定颁布团体标准等为手段,引导企业生产出优于国家法规标准的特种设备产品。继续推动我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的国际互认,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特种设备产品、服务、标准走出国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地方政府合作,促进特种设备产业聚集区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2. 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监管。推进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加大对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环保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抓紧完善锅炉节能环保相关配套法规标准。

3. 加快推进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协调指导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通过提高锅炉节能环保准入门槛、从严调控新装燃煤锅炉、加速淘汰落后锅炉、推动节能环保达标改造、推进安全节能环保标准化管理等措施,率先做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锅炉节能环保工作。

(此件公开发布)

 

印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质检总局办公厅    

            2017410日印发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安监总管三〔201710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有关中央企业: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已经国家安全监管总局2017年第10次局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7911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我国是危险化学品生产、使用、进出口和消费大国。截至2015年底,全国有危险化学品企业近29万家(其中生产企业1.8万家,经营企业26.5万家,储存企业0.55万家),从业人员近千万人,陆上油气输送管道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在我国石化和化学工业继续维持较快增长态势的情况下,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2015年共发生了化工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97起,死亡157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首次降至100起以内,2015年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62%55%

——积极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标准建设。修订颁布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修订了10项部门规章,制定了29项规范性文件和36项安全生产标准。

——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大幅提升。深入开展了危险化学品重点县攻坚、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治理、本质安全专项行动、罐区和特殊作业安全专项整治等工作,推动1.1万家危险化学品企业进园入区;搬迁、关闭或转产了危险化学品企业0.17万家;改造了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生产储存装置1.5万多套;排查的油气输送管道安全隐患已经全部整改完毕。

——积极推动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推动了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全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企业达到5万多家。推进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2015年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率达到95%。强化了企业安全教育培训,2015年危险化学品企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和主要负责人培训合格率分别达到96%94.1%95.8%

——加强危险化学品和化工安全管理人才培养。创新了化工安全人才培养途径,启动了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

——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截至2015年底,全国登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为1.8万家,基本建立了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及危险化学品动态信息数据库。

——严肃事故查处。查处了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518起,完成了54起典型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查处挂牌和跟踪督办,督促深入吸取教训,有效加强改进了安全生产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化工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十二五”期间,全国发生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71起,年均14.2起,共死亡290人。

二是企业安全基础依然薄弱。大部分中小化工企业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责任制流于形式,安全投入不足,工艺技术装备水平落后,安全培训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差,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不高。

三是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标准体系有待健全。目前我国尚未颁布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的专门法律,难以统一协调其他法律法规的要求。危险化学品相关标准政出多门,体系庞杂众多,相互之间缺少有效衔接,标准内容交叉重复矛盾,标准执行难度大。标准制修订工作滞后,一些急需的重要标准缺失。

四是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尚需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在部分行业领域和环节存在法定安全监管职责不清、责任不落实、监管缺失、监管效能不高等问题。基层安全监管机构力量不足,人员履职能力不强,执法效率不高。

五是科技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的支撑保障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制约危险化学品安全状况的部分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安全仪表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尚未在企业中得到全面应用。

(三)机遇与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一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尤其是青岛市“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和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发生后,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批示指示,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是全社会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强的安全愿望,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推进动力。

三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必将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淘汰危险化学品落后的工艺、技术、装备和过剩产能,提升产业工人的能力素质,降低安全风险,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同时,我国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上世纪建成投产的石化装置已运行多年,由于设备老化等原因,安全风险加大。随着石化企业“两化融合”和新型煤化工企业的发展,化工人才储备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

二是城镇化进程加快,2020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要达到60%左右,“化工围城”、“城围化工”矛盾将更加凸显,对安全生产、化工行业和城市发展等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是化工行业往中西部转移的势头会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与人才短缺的矛盾会日益显现,直接影响安全生产。东部传统化工大省随着原油采购权的放开,民营炼油企业快速扩张会对安全生产造成一定影响。

四是危险化学品知识普及不够,公众对危险化学品的科学认知不足,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突然、危害大、影响广,一旦发生,在新媒体的快速传播下,给公众带来较大的心理冲击。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精神,坚持安全发展理念,坚守红线意识,推进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和《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锐意改革发展,以防范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为引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完善法规标准,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实现社会共治,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标本兼治长效机制。

(二)规划目标。

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危险化学品法律法规标准、政府安全监管、安全科技支撑、宣传教育培训体系,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得到有效落实,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和有重大影响的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1.2020年化工行业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比2016年下降10%

2.2020年化工行业生产经营企业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及死亡人数比2016年下降15%,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和有重大影响的事故。

3.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鼓励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力争创建50家以上一级企业。

4.2020年,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建成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平台,构建全国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分布图。

5.全面推动化工园区和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开展区域定量安全风险评估,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化工园区一体化安全管理平台。到2020年,创建10个安全管理一体化示范园区。

6.2020年,力争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

(一)全力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

加强组织领导。将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作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重要举措,细化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职责与任务分工,把《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方案》贯彻落实情况作为各级安全生产巡查与考核的内容。按照部署、整治、总结三个阶段时间节点工作安排,运用抽查、约谈、通报等手段途径强化督促,紧盯工作进展,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顺利开展。

狠抓任务落实。突出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重点,按照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聚焦危险化学品化工园区、重大危险源、高危化学品、危险化工工艺及危险化学品储存场所,落实重点区域重大安全风险和隐患的管控与监管责任,同时在推动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人员业务素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改革创新探索上下功夫,构建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夯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工作基础。

积极协调配合。对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工作任务职责分工,督促相关部门细化完善具体实施方案,明晰任务、时间和措施。强化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建立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推动监管体制机制法制健全、安全风险排查管控、规划布局准入、工程质量管理、企业搬迁、人才培养、信息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落实。

(二)有效遏制较大及以上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

严格规划控制和准入。持续推动危险化学品重点地区政府制定和实施化工行业发展规划,科学确定本地区化工行业发展规模和定位,严禁在规划区外建设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项目。推进实施“多规合一”,在编制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统筹安排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做好石油化工、油气输送管道安全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建立土地规划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协调沟通机制,严格控制危险化学品企业周边安全防护距离。推动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实施部门联合审批。鼓励各地区根据实际制定本地区危险化学品“禁限控”目录。严格涉及光气、液氨、液氯、液态烃、硝酸铵等剧毒、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的安全准入。严格油气输送管道建设项目安全条件和安全设施设计审查。

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摸清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底数、分布和安全状况,绘制省、市、县三级以及企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布电子图,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动态监管“一张图”,建立完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安全风险数据库,实施动态监控预警。推动在役和新建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定量安全风险评估,加强危险化学品“两重点一重大”及液氯、液氨、液态烃、轻质油等高风险类危险化学品安全管控,强化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中毒事故的防范。研究制定高危化学品目录。制定完善硝酸铵、硝化棉等易燃易爆化学品安全管理措施,对危险化学品企业实施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推动化工园区(含化工相对集中区)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功能区开展定量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综合防控规划,辨识分析区域脆弱性防护目标和危险源,绘制区域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加快推动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

强化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积极深入开展罐区、特殊作业、储存场所等安全专项整治。加快危险化学品企业和政府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将排查治理措施落实到企业车间、班组和岗位,实现企业隐患排查治理自查、自报和自改的闭环管理。继续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重点地区安全生产攻坚工作,适时调整重点地区范围和攻坚任务,指导基层强化执法检查。积极配合行业管理部门和属地政府推进城镇人口密集区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搬迁、转产和关闭等工作,全面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退城入园。深入建设完善国家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

(三)强力推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督促企业提高安全管理能力。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企业主体责任,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领导责任制,建立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做到安全责任、管理、投入、培训和应急救援“五到位”。依法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齐配强注册安全工程师等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实施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专项行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建立企业救援队伍或依托社会化的救援机制,配齐人员与装备。引导鼓励危险化学品企业持续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选树一批典型标杆,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制修订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相关标准,开展实施效果评估。督促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和进出口单位严格执行“一书一签”要求。

推动企业提高人员专业技能。推动企业加强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企业对新员工、转岗员工以及承包商人员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培训,强化企业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设施等有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加强企业对易燃易爆及剧毒品、煤化工等操作人员的素质技能培训。规范危险化学品企业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安全管理,提高从业人员安全风险意识和操作技能。鼓励企业加强工艺、设备、仪表和安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推动企业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推动企业对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生产装置全面实施自动化控制,新建化工装置必须装备自动化控制系统,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化工装置必须装备安全仪表系统。鼓励企业通过自动化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减少高风险岗位和区域的操作人员数量。督促企业实施全过程安全管理,促进化工过程安全管理要素在企业的普及落实,推动企业建设过程安全管理信息化系统,应用先进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和安全保障能力。推动和引导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研发推广使用无危险性、低危险性的原材料,淘汰落后技术、工艺和设备。

(四)健全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大安全生产保障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建立健全资金投入长效保障机制。推动各地进一步加强重点地区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强化基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力量。推动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一体化监管执法。明确危险化学品监管执法人员装备配备要求,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能力。

强化监管执法效能。推动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手册,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内容清单化。将危险化学品领域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和条文纳入监管执法范畴,强化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完善年度监督检查计划和专项执法行动相结合工作机制,提高执法效能。对危险化学品典型事故提级调查。

多方助力安全监管。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严格落实“黑名单”及失信联合惩戒相关制度。推动建立专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力量参与政府安全监管和企业安全管理的工作机制,通过实施异地执法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政府监管效能和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探索建立保险机构参与企业安全隐患排查、风险防控等安全管理工作的机制,发挥保险机构的预防和保障作用。

(五)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规标准。

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立法。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环节,研究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规体系框架,推动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完善以《安全生产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法》为核心,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为补充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和落实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各环节法定安全监管责任,明确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基本方针与总体战略。坚持立改废释并重,对施行3年以上的相关行政法规与部门规章开展执行效果评估并推动修订完善。鼓励地方先行先试,结合区域特点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立法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出台危险化学品产业布局规划、化工园区和危险化学品企业选址及周边土地使用控制、城区危险化学品企业关停并转和退城入园等政策。

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整合修订。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顶层设计,对现有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制定标准制修订计划,逐步形成比较健全、与国际接轨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优化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制修订程序,推动强制性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实施统一归口管理,提高标准的统一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权威性。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整合完善化工、石化行业安全设计和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的国际合作交流,提高国际标准采标率。制定出台安全防护距离、风险辨识和评估、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精细化工反应安全风险评估、化工园区安全规划、煤化工安全规程等急需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标准。

(六)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支撑能力。

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科技研发。加快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领域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开展化工园区多灾害耦合风险评估与防控、石油天然气管道安全保障、高危化工工艺事故监测预警与防控、典型危险化学品储存设施在线实时安全监控等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研制出一批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适用技术、工艺和装备。鼓励支持企业自主开展安全生产技术、管理工具等的开发与应用。

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危险化学品库区雷电预警、管道泄漏监测和定位、气体微泄漏检测、多光谱气体泄漏监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继续推进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过程安全管理等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的应用。推动企业加强和规范安全仪表系统管理,开展企业泄漏安全管理和仪表功能安全的试点。探索实施安全仪表系统安全标志认证管理制度,开展在役安全仪表系统评估。对首次投入使用的危险化学品新工艺新装备进行化工工艺安全性评定和新工艺安全可靠性论证。

加快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实施分级分类管理,建设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强化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统计分析。配合建设平台统一、数据共享、部门联动、信息互通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综合信息平台。探索实施易燃易爆有毒危险化学品电子追踪标识制度。加强危险化学品登记工作,强化危险特性尚未确定化学品的鉴定与分类工作,建立全国危险化学品企业信息数据库,并实现部门数据共享。设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公布咨询电话,公开已登记的危险化学品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各单位以及各级政府提供安全咨询以及应急处置技术支持服务。研究组建国家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分析技术中心,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和油气输送管道生产安全事故案例库,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加强危险化学品和油气输送管道生产安全事故预测预警。

(七)强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人才培养。

完善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化工安全人才培养基地,加快高素质、复合型化工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深化化工安全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队伍专业化建设,配齐配全危险化学品专业安全监管人员。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人员培训重点,加大基层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在法律法规、监管方式方法、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水平。制定完善危险化学品企业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知识重点考核内容,加强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考核。积极推动企业聘用化工安全相关专业人员从事“两重点一重大”化工装置、设施的操作与管理。

(八)推动危险化学品安全文化建设。

倡导“绿色化学”、“责任关怀”、“全员参与”等安全理念,不断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环境。推动建立危险化学品企业和化工园区公众开放日制度,畅通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多边沟通交流渠道,加强正面主动引导,全面客观认识了解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危险化学品典型生产安全事故案例的宣传警示教育力度,提高全社会防灾救灾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对新媒体的引导把握,利用新媒体推进危险化学品安全宣传普及。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知识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公共场所活动,宣传普及安全防护、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和自救互救能力。

四、重点工程

(一)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法规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制定《危险化学品安全法》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框架。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体系框架。制定安全防护距离、风险辨识和评估、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等标准,建立国家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信息管理平台。

(二)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程。

全面实施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摸排危险化学品安全风险,理顺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布局和准入条件等源头管控。持续开展重点地区攻坚,以及储存场所、罐区、特殊作业等安全专项整治。建设完善国家油气输送管道地理信息系统平台。

(三)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预警建设工程。

建设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在线监控预警系统,建立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基础数据库,制定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数据标准,实现国家、省、市、县和企业的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控报警远程可视化管理,实施区域危险化学品生产安全事故预警和信息发布。

(四)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程。

推动过程安全管理和隐患排查治理闭环管理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运行过程中的有效实施,规范评审过程,严格评审,提升企业加强安全管理的内生动力。推动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到2020年,鼓励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达到二级以上水平,力争创建50家以上一级企业。

(五)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工程。

制定化工园区安全管理一体化相关标准规范,持续推动各地化工园区开展安全管理一体化建设,全面开展化工园区区域定量安全风险评估,科学确定区域安全风险等级和风险容量,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建设一体化安全管理平台,强化安全风险管控和应急救援,提升园区本质安全水平,指导建立一批安全管理一体化示范园区。

(六)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人才培养工程。

推动化工、安全及化工安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工作,建设一批化工安全培训、专业实训和实践教育基地,通过定向培养、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高素质化工安全人才,力争到2020年,涉及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储存设施的操作人员达到化工专业中等职业教育以上水平。

五、规划实施和保障

(一)加强规划组织管理。

加强与负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责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工作协调,做好与相关部门规划有机衔接。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加快推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带动规划任务的全面实施。

(二)拓宽安全投入渠道。

推进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有利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优惠政策的制定、完善和落实,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投入。督促危险化学品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积极推动危险化学品企

 

业参保安全生产责任保险。

(三)加强规划实施考核。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应协调、推动各级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本规划中涉及到本地区的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等纳入并分解到本地区年度工作安排中,认真组织贯彻落实。建立规划实施考核奖惩机制,将规划任务分解落实和执行情况纳入各地区安全生产的绩效考核范畴,严格规划考核奖惩。

(四)强化规划实施评估。

明确规划评估程序和方式方法,定期对规划目标、执行过程、执行效果等进行客观分析,及时掌握规划的实施进展情况。根据评估结果对规划目标、任务和工程适时调整,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鼓励社会公众积极参与规划执行评议工作。

 

 

 

 

 


 

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呈平稳下降趋势

安全监管总局网站

2017/09/15

稿件来源:安全监管总局监督管理三司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统计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全国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数量从19753家下降至17755家,共减少了1998家,下降了10.1%;仅2017年上半年生产企业数量就减少了453家。2014年、2015年、2016年、2017年上半年新登记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分别为1497家、1050家、1014家、412家,新登记企业数量不断减少,新登记企业主要集中在有机化学原料制造、医药化工、新型煤化工、清洁燃料制造等行业。

近年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及各地全力推进综合治理,狠抓源头准入,大力推动自动化改造和新建企业“进区入园”,深入实施重点管控和专项整治,淘汰退出了一大批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力度不断加大,有力促进了化工行业集约化发展和安全发展。

 

广东气体市场走势月报

20179-10月)

[市场综述]

本期氧、氮、氩价格持续上升,高纯氦价格有所下降,由于国内两大笑气厂家对出厂产品的控制,导致未来三周笑气将会持续的紧张。

[成交价格快报]

注:价格指数以20128月价格为标准基础,核算按照广东省工业气体行业协会《市场价格调查指引》执行。

大宗气体

 

9-10月液态气体市场信息

 

产品名称

省内送货

客户自提

本期指数

较上期

本期指数

较上期

1026

1029

1063-1134

1071-1149

2321-2107

2333-2111

六氟化硫

--

--

893

液氨

--

--

670-744

丙烷

--

--

683-770

丙烯

--

--

786-784

 

价格指数走势图---槽车自提(20179-10月)

 

价格指数走势图---槽车送货(20179-10月)

上述数据提供企业:广州广钢气体有限公司

佛山德力梅塞尔气体有限公司

惠州市方舟工业气体有限公司

                          福建德尔科技有限公司

 

瓶装气体

 

9-10月瓶装气体市场信息

 

产品名称

客户自提

本期指数

较上期

氧化亚氮

1493

一氧化碳

556

乙炔

905

甲烷

600

备注:氧化亚氮规格(20kg,40L)、一氧化碳规格(7.5MPa,40L,99.5%)、乙炔规格(5kg,40L)、甲烷(99.9%

 

价格指数走势图---瓶装气体批发(20179-10月)

上述数据提供企业:广州盛盈气体有限公司

佛山市华特气体有限公司

 

气体配套设备

9-10月气体配套设备市场信息

 

产品名称

客户自提

本期指数

较上期

无缝钢瓶

685

杜瓦罐

750

汽化器

800

备注:无缝钢瓶(WP15 MPa40L)山东天海瓶,杜瓦罐(WP2.02MPa,175L),汽化器(空温式管子翘片,WP2.75 MPa

 

价格指数走势图---气体配套设备(20179-10月)

上述数据提供企业:北京市天海工业有限公司(山东天海)

广东华南特种气体研究所有限公司

 

 

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演变进程比较分析

广东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分析

广东省统计局工交处     王慧艳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现阶段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的特点,结合第一次、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进行产业结构演变分析,并与江苏、浙江、山东等省市进行对比,总结广东产业结构演变的经验和不足,为加快推进广东工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  产业结构演变  比较分析

  近年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主旋律,广东工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对广东整体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至关重要。利用广东第一次经济普查(2004年)、第二次经济普查(2008年)和第三次经济普查(2013年)的数据,总结近年来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演变的特点,有助于为十三五规划提供参考和依据,推动广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

  一、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现状及演变

  (一)现状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工业经济经过3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总量持续扩大,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09673.07亿元;家电、电子等行业产品产量处于全国领先行列;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按照工业总产值计算的轻重工业比重为38:62,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47.9%,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5.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逐步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2303/人,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反映工业化进程的霍夫曼比例为1.4277,处于工业化第三阶段的后期,接近第二阶段。

  1.经济总量规模大,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达79655.27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总资产的比重为9.1%,排第三位;完成销售产值106853.68亿元,占全国销售产值的比重为10.5%,排第三位;完成出口交货值30205.44亿元,占全国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为26.8%,排第一位。完成工业值加值26540.01亿元,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最大,达21.6%,其次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比重为8.9%;汽车制造业作为广东工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完成增加值1298.09亿元,比重为4.9%。从就业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为1455.81万人,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数最多,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的比重为22.7%;传统行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从业人员数较多,比重为6.9%;汽车制造业从业人员数为32.57万人,比重为2.2%

1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分行业主要指标发展情况

行业名称

资产总计

(亿元)

工业增加值(亿元)

主营业务

收入

(亿元)

利润总额

(亿元)

从业人员数

(万人)

   

79655.27

26540.01

106361.21

6496.42

1455.81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4.92

1.14

3.28

0.20

0.0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712.90

530.33

676.64

215.49

0.4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27.08

73.32

156.17

26.69

0.99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69.48

45.28

128.70

16.04

0.89

非金属矿采选业

120.95

84.65

254.00

24.80

2.46

开采辅助活动

31.05

12.01

38.43

8.50

0.14

其他采矿业

0.00

 

0.00

0.00

0.00

农副食品加工业

1621.62

476.70

2747.35

134.12

17.21

食品制造业

1128.06

557.60

1664.78

238.75

19.91

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

716.27

273.88

942.66

73.81

8.66

烟草制品业

485.15

309.05

399.51

45.65

0.82

纺织业

1343.32

580.79

2375.58

140.31

43.76

纺织服装、服饰业

1701.43

1008.71

3352.80

186.84

100.92

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

1058.88

587.30

2004.49

83.23

82.96

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413.56

158.14

611.30

50.87

8.91

家具制造业

912.91

380.21

1487.73

74.07

34.15

造纸和纸制品业

1719.33

372.20

1633.30

70.05

23.4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910.14

293.65

1030.43

70.32

24.14

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

2003.98

690.25

3708.34

112.83

82.45

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

1289.39

918.23

3626.49

83.75

2.61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3611.66

1295.80

5292.94

401.07

34.33

医药制造业

1376.48

384.55

1144.59

150.13

11.81

化学纤维制造业

119.26

33.15

130.32

9.62

1.43

橡胶和塑料制品业

2824.96

997.24

4111.50

215.33

85.46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944.00

1046.96

3825.19

270.44

59.16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550.91

442.90

2437.64

104.67

11.71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1762.63

489.80

2910.44

99.07

16.30

金属制品业

2764.45

1162.47

4730.51

311.66

80.05

通用设备制造业

2312.42

707.94

3127.16

177.35

46.38

专用设备制造业

1856.60

534.73

1783.19

137.73

33.92

汽车制造业

3520.90

1298.09

4714.55

433.17

32.57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1409.31

279.94

1159.66

41.81

15.74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507.63

2375.11

10783.39

657.85

180.15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7072.40

5743.03

24668.39

1105.92

330.90

仪器仪表制造业

624.92

220.53

731.80

53.48

22.37

其他制造业

141.80

55.79

213.99

7.59

5.93

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

412.21

189.28

949.63

80.87

4.19

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

97.74

21.41

89.20

5.54

1.10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8683.53

1637.71

5817.27

490.22

21.13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475.88

136.36

594.42

50.70

1.40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1215.15

133.77

303.44

35.88

4.95

说明:广东规模以上工业1998-2006年为全部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2007

      起为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2011年起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法人工业

        企业(下同)。

  从产品产量看,2013年广东家电产品占全国的产品产量比重较大,其中家用电风扇、电饭锅、微波炉产量占比超过80%;电子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数字程控交换机和手机产量占比超过50%;汽车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0.7%,比2008年提高1.5个百分点。

2  2013年广东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占全国比重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广东产量

占全国比重(%

2008年增减(百分点)

  乙烯

万吨

238.26

14.7

-5.0

  汽车

万辆

254.29

10.7

1.5

  数字程控交换机

万线

1179.13

52.8

9.2

 移动通信手持机(手机)

亿台

77818.03

50.8

25.2

  微型计算机设备

万台

3613.96

10.3

2.6

  集成电路

亿块

181.80

21.0

-6.4

  家用电冰箱

万台

1946.02

20.8

3.9

  房间空气调节器

万台

5168.63

36.1

-11.9

  家用电风扇

万台

12489.89

89.8

-4.3

  电饭锅

万个

18578.24

86.5

-10.4

  微波炉

万台

5731.37

80.9

13.9

  家用电热水器

万台

1497.88

44.5

-17.1

  家用燃气灶具

万台

1858.88

60.7

3.4

  家用燃气热水器

万台

814.14

67.7

-16.2

  电话单机

亿部

10854.89

86.6

-2.6

  彩色电视机

万台

6691.07

47.7

2.5

 组合音响

万台

10386.22

87.2

-6.7

  精制食用植物油

万吨

648.33

10.4

0.8

  软饮料

万吨

2369.19

15.9

-3.0

  服装

万件

559840.00

20.7

-3.0

  皮革鞋靴

万双

75858.00

15.4

-11.5

  硫铁矿石(折含硫35%)

万吨

338.63

19.9

-3.6

  2.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经济效益逐步提升

  广东工业经济在总量不断扩大的同时,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企业经济效益稳步提升。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1%,比2008年提高5.5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7.9%,其中装备制造业比重为39.6%,比2008年提高2.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1.3%,比2008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工业品内销占总销售产值比重为71.7%,比2008年提高9.3个百分点。从企业盈利情况来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比2008年提高0.2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46%,比2008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82303/人,比2008年提高64363/人。

  3.珠三角地区是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有待增强

  珠三角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发展历史等优势,在广东工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全省的主导行业例如电子、汽车等均布局在珠三角地区。2013年,珠三角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0.8%,从业人员数比重为83.0%;从工业投资情况看,珠三角的工业投资比重达59.5%;按照各市工业增加值计算的区域工业经济差异系数为1.25,比2008年回落0.09个百分点,表明省委、省政府自2008年起推行的双转移和振兴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分区域发展情况

 

资产总计

工业增加值

利润总额

从业人员数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万人)

占比

%

珠三角

67600.64

84.9

21446.6

80.8

5160.89

79.4

1207.79

83.0

 

4375.50

5.5

2001.33

7.5

606.59

9.3

129.58

8.9

西 

3337.28

4.2

1741.87

6.6

417.17

6.4

43.46

3.0

 

4341.85

5.5

1350.16

5.1

311.76

4.8

74.98

5.2

说明: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地级市;粤东地区包括

       汕头、汕尾、潮州、揭阳4个地级市;粤西地区包括湛江、茂名、阳江3个地级市;粤北山区包括韶关、

        梅州、河源、清远、云浮5个地级市。

  

  4.广东工业产业集中度较高,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产业集中度是反映产业集聚情况的指标,适度的集聚能够更大的发挥各个企业的优势,形成发展合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2013年,广东大中型企业发展良好,大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44.1%,利润总额占比为44.6%;中型企业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7.0%,利润总额占比为27.7%;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50家企业增加值占比为24.2%,利润总额占比为24.9%;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的工业企业有6家。

4 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发展指标

企业类型

资产总计

工业增加值

利润总额

从业人员数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亿元)

占比

%

总量

(万人)

占比

%

大型企业

35766.41

44.9

11709.16

44.1

2897.62

44.6

508.56

34.9

中型企业

22476.41

28.2

7176.83

27.0

1802.71

27.7

569.23

39.1

主营业务收入最大的50家企业

17010.96

21.4

6427.12

24.2

1619.81

24.9

95.50

6.6

(二)演变分析

  从三次经济普查的数据来看,广东工业经济总量增加较快,经济效益逐步提高,产业结构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资本密集型转化。

  1.工业企业生产逐步扩大,效益不断提升

  从企业单位数来看,由于统计口径的差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变化不大,2013年占全国的比重为11.4%,比2008年回落0.9个百分点。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为79655.27亿元,是2004年的3.34倍;主营业务收入为106361.21亿元,是2004年的3.67倍;利润总额为6496.42亿元,是2004年的4.48倍;应交所得税为1024.14亿元,是2004年的5.16倍。从经济效益指标看,企业经营状况不断改善,2013年总资产贡献率比2004年提高4.0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比2004年提高1.18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比2004年提高144.2%;产品销售率略有波动,2013年为97.43%,比2004年回落0.36个百分点,比2008年提高0.3个百分点。

5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演变情况

   

2004

2008

2013

2013年比2008

增减(%

企业单位数(个)

34584

52603

41205

-21.7

资产总计(亿元)

23840.02

45750.15

79655.27

74.1

主营业务收入(亿元)

28998.45

63371.65

106361.21

67.8

工业增加值(亿元)

6948.10

17612.94

26540.01

50.7

利润总额(亿元)

1449.96

3272.60

6496.42

98.5

应交所得税(亿元)

198.64

500.65

1024.14

104.6

从业人员数(万人)

996.44

1493.38

1455.81

-2.5

6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演变情况

                                                                                   单位:%

   

总资产贡献率

成本费用利润率

产品销售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2004

10.52

5.28

97.79

74661

2008

14.32

5.44

97.13

117940

2013

14.53

6.46

97.43

182303

  

  2.重工业化调整取得明显进展,工业化进程加快

从轻重工业构成来看,资产、产值和从业人员等指标的轻重工业比重显示广东的工业化逐步向重工业倾斜;从反映工业化进程的霍夫曼比例来看,由2008年的0.8047提高到2013年的1.4277,工业化进程达到第三阶段的后期,接近第二阶段。

7 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主要指标轻重工业构成演变情况

                                                                             单位:%

年份

资产总计

从业人员

工业总产值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4

39.8

60.3

60.4

39.6

41.1

58.9

2008

34.9

65.1

56.0

44.0

38.3

61.7

2013

35.3

64.7

51.8

48.2

38.0

62.0

8 工业化进程统计测度的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霍夫曼比例

区间

1

5.0(±1

4.0-6.0

2

2.5(±1

1.5-3.5

3

1.0(±1

0.5-1.5

4

1.0以下

0.5以下

               说明: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9 广东2004-2013年工业化进程阶段

年份

霍夫曼比例

工业化阶段

2004

0.8047

3

2008

0.9954

3

2013

1.4277

3

     说明:本表计算的消费资料净产值用轻工业增加值减轻工业折旧代替,生产资料净产值用重工业增加值减重工业折旧代替。

 

  3.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技术和资本贡献率提高

  工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增大了技术进步对工业的作用,提高企业竞争力,促使企业的增长方式逐步由粗放式的外延扩大再生产,向注重效益式的内涵扩大再生产转变,技术进步和资金投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增大。采用索洛经济增长模型计算广东工业经济增长与资本投入、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投入的关系,公式如下:

  Y=A+αK+βL

  式中:Y为产出增长速度,K为资本投入量增长速度,L为劳动力投入量增长速度,A为技术进步速度,αβ为参数,α表示资本的产出弹性,β表示劳动的产出弹性。上式可演变为:

  

  式中:为技术进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资金投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为劳动力投入对总产出增长速度的贡献率;

根据曹吉云[] 2007年)的测算结果,资金产出弹性α=0.557,劳动产出弹性β=0.443;资金投入采用固定资产合计可比价,劳动投入采用从业人员数量,工业总产出采用工业增加值可比价,计算2000-2013年不同要素对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测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贡献率缓慢上升,2000-2013年,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49.1%,比2000-2004年提高1.7个百分点,比2000-2008年回落0.1个百分点;资本贡献率较快增长,2000-2013年为30.8%,分别比2000-2004年和2000-2008年提高10.15.4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回落较为明显,由2000-2004年的31.9%下降到2000-2013年的20.1%,回落11.8个百分点。

10 2000-2013年各生产要素的累计贡献率

                                                                                          单位:%

时期

产出年均

增长率

资本年均

增长率

劳动年均

增长率

技术进步

贡献率

资本贡献率

劳动贡献率

2000-2004

20.6

7.7

14.8

47.4

20.7

31.9

2000-2008

22.2

10.2

12.7

49.2

25.4

25.3

2000-2013

16.4

9.1

7.4

49.1

30.8

20.1

说明:增长率皆采用几何法进行测算。

 

  分阶段看,技术进步贡献率最大的是2004-2008年,达50.7%,随后工业经济处于转型升级的阵痛期,技术进步的拉动作用还未完全显现;2008年以后,由于国家金融危机后实施的经济刺激政策,资本贡献率增长较快,2008-2013年为53.6%,比2004-2008年提高24.0个百分点;劳动贡献率逐步减少,到2008-2013年已为负数。由此可见,广东工业经济增长已经由原来的劳动力投入拉动为主,逐步转变为技术进步和资本投入影响为主,产业结构特点由劳动密集型逐步转变为技术和资本密集型。随着这几年技术改造投资的加大和对企业创新的鼓励,工业经济增长会越来越依赖技术进步,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要顺势而为,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

11 不同时期各生产要素的贡献率

                                                                                       单位:%

时期

产出年均增长率

资本年均增长率

劳动年均增长率

技术进步贡献率

资本贡献率

劳动贡献率

2000-2004

20.6

7.7

14.8

47.4

20.7

31.9

2004-2008

23.9

12.7

10.6

50.7

29.6

19.7

2008-2013

7.6

7.3

-0.5

49.4

53.6

-2.9

           说明:增长率皆采用几何法进行测算。

 

  二、粤、鲁、苏、浙工业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与山东、江苏、浙江相比,广东工业经济总量较大,出口占比高,研发投入比重较高,科研成果较为显著;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力度相对不足。2013年,广东完成工业总产值109673.07亿元,仅次于江苏和山东;出口交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8.3%,分别高于江苏、浙江和山东11.110.021.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14.53%,分别低于江苏和山东1.34.3个百分点,高于浙江3.1个百分点;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人员全时当量为530551人年,在四省中最多;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为96646件,低于浙江,高于江苏和山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在四省中最低,不足江苏和山东的一半。

 

12  2013年粤、鲁、苏、浙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广 

工业总产值(亿元)

134648.91

62980.29 

129906.01

109673.07

工业销售产值(亿元)

132721.45

61280.59

128488.73

106853.68

工业出口交货值(亿元)

22846.91

11223.22

8283.11

30205.44

资产总计(亿元)

94310.90

60436.24

81534.78

79655.27

利润总额(亿元)

8379.50

3561.26

8715.36

6496.42

总资产贡献率(%

15.80

11.45

18.80

14.53

成本费用利润率(%

6.59

6.04

7.07

6.46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18371.80

7041.70

16879.10

6842.00

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R&D)投入(亿元)

1239.57

684.36

1052.81

1237.48

工业企业研究与发展(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393942

263507

227403

530551

工业企业专利申请数(件)

93518

77067

40030

96646

         说明:本表数据统计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和各省年鉴;工业

        投资额统计口径是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工业投资项目。

  (一)主导产业各有特点,广东以电子行业为主

从主导行业看,广东和江苏占比最大的行业是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013年广东该行业产值占比达23.6%,比江苏高10.7个百分点;江苏产值占比超过10.0%的产业有3个,表明江苏工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化工、家电行业,而广东产业集中度偏高,电子行业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家电行业。浙江主导行业占比较为均衡,产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纺织业,占比为9.3%,排名第二、三的行业占比分别为9.0%8.9%。山东增加值占比最大的行业是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比为10%;农副食品加工业在山东工业经济中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占比为8.0%

13  2013年粤、鲁、苏、浙工业主导行业及其占比

                             单位:%

 

 

 

广 

行业名称

占比

行业名称

占比

行业名称

占比

行业名称

占比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9

纺织业

9.3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0.0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3.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1.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0

农副食品加工业

8.0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9.9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10.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8.9

纺织业

5.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5.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7.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

6.7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8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5.0

通用设备制造业

5.3

通用设备制造业

6.7

通用设备制造业

5.5

金属制品业

4.5

       说明:数据来源于各省统计年鉴和工业统计数据,其中江苏、浙江和广东行业占比排名是按照分行业产值计算,山东由于

            不公布产值数据,因此按照分行业增加值计算。

    (二)广东重工业化进程较为缓慢,江苏重工业化进程较快

从轻重工业构成来看,2013年,广东轻重工业产值比为38.0:62.0,重工业比重比2008年和2004年分别提高0.33.1个百分点;四省中重工业比重最高的是江苏,占比为74.0%,比浙江、山东和广东分别高13.35.412.0个百分点。从重工业发展情况来看,2004-2013年,重工业比重提高最快的是山东,提高11.9个百分点,广东重工业增长较为缓慢,提高3.1个百分点。广东重工业2013年的比重还未达到江苏2004年的水平,可见广东重工业化进程任重道远。

 

14  2004-2013年粤、鲁、苏、浙轻重工业比重

                                                                                                  单位:%

年份

 

 

 

广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轻工业

重工业

2004

33.2

66.8

46.0

54.0

43.3

56.7

41.1

58.9

2008

27.0

73.0

41.5

58.5

33.9

66.1

38.3

61.7

2013

26.0

74.0

39.3

60.7

31.4

68.6

38.0

62.0

    说明:比重指标按照轻重工业产值数据计算,来源于历年各省统计年鉴。

  

  (三)区域经济发展都存在不平衡,广东区域经济差异较大

  从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来看,各省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江苏是长三角地区工业经济发达,苏北地区较为落后;浙江是浙东北地区好于浙西南地区;山东是胶东半岛经济区和省会经济区占据优势地位,鲁西南和鲁北经济区发展较为落后。2013年,广东按照各市产值计算的区域工业经济差异系数为 1.25,高于江苏(0.69)、浙江(0.74)和山东(0.53),珠三角地区相比粤东西北地区的差异较大,广东落后地区的发展仍需进一步加快。

  三、广东工业产业结构演变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近年来的转型升级,广东工业经济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低端向高端的发展历程,重工业比重逐步增加,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主要行业中仍占较大比例,企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从就业规模来看,广东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数占全国的比重为9.5%,资产总计占全国的9.1%,从业人员比重高于资产比重。分行业看,主要行业的从业人员占比高于产出占比,其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22.7%,增加值占比为21.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从业人员占比为12.4%,增加值占比为9.0%;特别是作为传统优势行业的纺织服装、服饰业从业人员占比为6.9%,增加值占比为仅3.8%。企业的经济效益虽然提高较快,但仍然偏低,2013年广东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贡献率为13.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00%1.15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16.22%)和山东(20.21%2.37个和6.36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6.0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60%0.57个百分点,分别低于江苏(6.34%)和山东(6.97%0.31个和0.94个百分点。

  2.产业高级化发展有待提高,核心技术环节较为薄弱。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是广东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是工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我省高技术制造业主要集中在电子行业,而且以低端产品的加工装配为主,高端品牌不多,核心竞争力不强。近年来,在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方面,广东的企业有了自己的品牌,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在医药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高端装备制造和医疗设备制造方面才刚刚起步,技术环节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待提高。

  3.部分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低,销售状况不容乐观。长期以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各地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通过投资建设了大量的生产项目,某些领域的生产设备投产后开工不足,产能过剩。特别是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严格调控以后,钢铁、水泥等相关产品的产能长期难以释放,导致产品出厂价格指数偏低。2013年,广东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为98.8%,比2008年(103.1%)下降4.3个百分点,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PPI92.4%,比全行业平均值低6.4个百分点。从主要产品的产销率来看,水泥为99.3%,平板玻璃为99.9%,汽车为98.8%,家用电风扇为99.8%,电饭锅为96.2%,彩色电视机为99.2%,电子计算机整机为99.4%

  4.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粤东西北地区需加快发展。广东工业经济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集中布局在珠三角,经过近年来的双转移政策,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园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转移的产业大部分是较为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特别是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企业,随着节能降耗、绿色工业发展逐步推进,粤东西北地区也在进行产业转型升级。粤东西北地区工业经济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还任重道远。

  (二)对策建议

  1.加大工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资金推动,广东的工业投资力度与江苏、浙江和山东等省相比差距较大。2013年,广东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6842.00亿元,低于江苏、浙江和山东,仅为江苏的37.2%;工业企业研发投入为1237.48亿元,低于江苏,高于浙江和山东。下一步,要坚决按照广东省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要求,加大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术改造投资,运用财政资金带动企业自主资金和社会资金,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同时认真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按照《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进两化融合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计划》和《广东省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要求,以珠三角地区为主阵地,积极提升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产品、3D打印等智能应用水平,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为抓手,推动现代产业发展。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布局和项目规划(2015-2020)》为抓手,推动广州、佛山、珠海等重点市从产品制造向装备制造拓展升级;依托深圳、东莞等地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优势,加快建设高端新型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推动航空航天、汽车、船舶、医疗器械等高端设备的发展,鼓励各地结合产业园区特点建立相应的产业集群,从土地使用、税收减免、财政补助、人才引进等方面鼓励企业开展相关研发和生产;对传统低附加值、高污染的重工业开展改造和升级工作,加强污染防治工作,促进广东工业现代化的同时做好环境保护。

  3.加快粤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经济协调性。按照《进一步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的决定》,抓好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和新区建设三大抓手,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等政策支持力度,推动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积极推进工业企业由珠三角地区向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加强珠三角6市对粤东西北地区的对口帮扶。在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更加重视粤东西北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充分利用各市的优势产业,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核心竞争力,缩小广东区域经济差距。

  4.利用一带一路发展机遇,释放广东工业经济活力。要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开拓新的市场,解决广东工业部分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目前,广东的电子信息、家电制造、运输装备制造、家具等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并且随着中国中车广东基地、宝钢、中科炼化、中委炼化等重大项目的逐步建成投产,广东在这些领域的实力将迅速展现出来。通过出口带动和粤企走出去对外投资,可以带动广东优势产业的迅速发展,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湖北宜化集团

所属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有关情况的通报


安监总管三〔20178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局,有关中央企业:

2017726186分左右,湖北宜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湖北宜化集团)所属的新疆宜化化工有限公司(位于新疆自治区昌吉州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新疆宜化)合成氨装置煤气气化炉发生燃爆事故,造成2人死亡、17人重伤(均为烧伤)、13人轻伤,这是新疆宜化今年发生的第4起亡人事故。当前正值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期间,新疆宜化连续发生事故,影响重大,性质恶劣。今年212日该公司曾因发生了电石炉喷料事故(造成2人死亡、3人重伤)被当地人民政府责令停产整顿;622日,在停产整顿期间发生了一起承包商高空坠落事故,造成1人死亡。

据初步统计,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多发频发,2011年至20177月底,共发生化工事故19起,造成23人死亡、20人重伤;共发生煤矿事故3起(含1起造成58人被困的较大涉险事故),造成7人死亡(详见附件)。连续发生事故暴露出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没有树立安全发展理念,重发展、轻安全,安全意识淡漠,管理粗放、水平低下,从工程设计、建设施工到日常安全管理都存在着系统性、结构性漏洞和短板,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严重不落实。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强力督促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深刻吸取事故教训,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生产安全事故,特提出以下要求:

一、依法严肃查处事故单位

(一)提级调查新疆宜化“7·26”燃爆事故。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的通知》(国办发〔201520)有关规定要求,责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监管局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事故调查组,对新疆宜化“7·26”燃爆事故提级进行调查。事故调查组要坚持“科学严谨、实事求是、依法依规、注重实效” 的原则和“四不放过”要求,彻查事故暴露出的各类问题,既要分析事故直接原因,又要深入分析连续发生事故的深层次原因,特别是要结合今年前3起事故调查结果,剖析事故企业存在的系统性、结构性问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二)依法吊销新疆宜化安全生产许可证。鉴于新疆宜化今年以来连续发生事故,且在“2·12”事故停产整顿后复工过程中又发生“7·26”事故,反映出事故企业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责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安全监管局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国务院令第397号)等有关规定,根据“7·26”事故调查结果,依法吊销新疆宜化安全生产许可证。

(三)将新疆宜化纳入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根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印发<对安全生产领域失信行为开展联合惩戒的实施办法>的通知》(安监总办〔201749号)规定,鉴于新疆宜化今年以来连续发生2起造成较大社会影响的生产安全事故,待新疆宜化“7·26”燃爆事故调查结束后,按程序将该公司纳入安全生产不良记录“黑名单”管理,及时将相关信息推送至社会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实施多部门联合惩戒。

(四)约谈相关单位和人员。责成湖北省安全监管局会同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约谈湖北宜化集团主要负责人,督促其牢固树立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理念,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切实提高安全生产水平。湖北省安全监管局要责成湖北宜化集团主要负责人向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作出深刻检查。

二、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安全监管

 (一)严格控制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建设项目审批。鉴于湖北宜化集团所属煤矿、化工等行业的多个企业近年来生产安全事故频发,反映出该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安全管理能力严重不足,责成各地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提请本级人民政府3年内依法暂停审批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新建、扩建和重组、兼并高危项目、装置和企业。

(二)立即组织对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开展一次全面执法检查。各有关地区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要认真落实属地监管责任,进一步加强对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安全监管监察,对已取得相关安全生产许可的企业的安全许可开展一次复核,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监察;严格湖北宜化集团及其所属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安全审查,一律不得委托下一级部门实施;要结合正在开展的全国安全生产大检查,立即组织对辖区内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开展一次全面执法检查,突出检查自动化改造和投用、重大危险源管控、特殊作业安全风险防控、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管理人员培训、“反三违”等情况。同时,要将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列为当地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大检查的重点单位,加大日常监管监察力度,发现存在重大问题的,要依法实施停产整顿、暂扣或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处罚。

各地区要督促辖区内有关企业深刻吸取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生产安全事故教训,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切实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同时,要认真按照2017721日召开的全国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强化执法处罚和问责追责,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为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营造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附件:湖北宜化集团所属企业及有关生产安全事故情况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201783


 

 

历史上九月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历史上9月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辽宁彰武县石油公司“910”油罐爆炸事故

1981910日,辽宁省彰武县石油公司油库1#油罐发生爆炸,当即造成6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向1#油罐注水时,将原输油管路中沉积的汽油随水注入罐中,使罐内产生可燃气体,在安装“U型压力计”开孔时,可燃气体遇到电焊明火发生爆炸。

河南开封化工二厂“920”盐酸储槽爆炸事故

1988920日,河南开封化工二厂发生盐酸储槽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1人重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作业人员在盐酸储槽顶部进行焊接作业时,没有办理动火手续,盐酸储槽的顶部没有排气口,使氢气在顶部聚集,动火后引起爆炸。

辽宁锦西化工总厂“925”二氯苯新装置投料试车爆炸事故

1995925日,辽宁省锦西化工总厂对二氯苯新装置在进行化工投料试车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人死亡,12人不同程度吸入氯、苯而入院治疗。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氯化反应器裸露在气相中的催化剂与过量的氯气激烈反应产生高温和火焰,造成气相爆炸。

山西阳泉市氯碱厂“912”检修动火爆炸事故

1997912日,山西省阳泉市氯碱厂在检修中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盐酸合成工段2#空冷系统和3#盐酸储罐进酸口发生泄漏,在未对盐酸储罐进行清洗、置换、分析,没有执行动火作业有关规定的情况下,派4名检修工用塑料焊枪焊补,焊接中发生爆炸。

甘肃八〇五厂“92”光气室甲苯蒸气泄漏爆炸事故

199992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八〇五厂TDI(甲苯二异氰酸酯)生产线光气室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8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达4821.8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光气室内甲苯解吸塔发生甲苯蒸气泄漏,使光气室内充满了达到爆炸极限的甲苯蒸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由于光气室内电器线路短路或者甲苯蒸气喷射产生静电火花,将该爆炸性混合气体点燃,使光气室内发生了爆炸。

辽宁省辽阳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914”爆炸事故

2008914日,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金航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轻伤。该起事故原因是在滴加异辛醇进行硝化反应的过程中,当班操作工违章脱岗,反应失控时没能及时发现和处置,导致反应釜内温度、压力急剧上升,釜内物料从反应釜顶部的排放口喷出,喷到成品库房内的可燃物上,导致着火,引发成品库内堆积的桶装硝酸异辛酯爆炸,并引起厂内其他物料爆炸、燃烧。

江西乐平市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913”爆炸事故

2011913日,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有机分厂醇解工段四楼发生爆炸,造成3人死亡、3人受伤,经济损失230余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甲醇和聚醋酸乙烯等原料没有经过充分搅拌和充分反应,甲醇在醇解机内挥发,与打开人孔而进入的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操作工为清空醇解机内反应不好的废料,打开人孔,用铁钩将料钩出并用铁锯割开,铁钩、铁锯与醇解机人孔壁碰撞产生火花,点燃爆炸性混合气体,发生爆炸。

辽宁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914”爆炸火灾事故

2013914日,抚顺顺特化工有限公司发生一起爆炸火灾事故,事故造成5人死亡,两台储罐报废,50 m3甲酸(三)甲酯产品燃尽,直接经济损失120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顺特公司作业人员在罐顶违章进行电焊作业产生的火花引爆了作业罐顶采样孔外溢的甲酸(三)甲酯蒸气,并回火至罐内,造成罐内爆炸性混合气体爆炸。

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97”中毒事故

201497日,宁夏捷美丰友化工有限公司发生氨气液混合物从主火炬筒顶部喷出事故,造成200米范围内41人急性氨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设置在两台氨蒸发器壳侧设备出口管线上的安全阀起跳后,液氨直接进入氨事故火炬管线,加之氨事故火炬未设置气液分离罐,致使液氨从事故火炬口喷出,气化后扩散,导致事故的发生。

 

湖南鲁湘钡业“923”检修雷蒙机爆燃事故

2014923日,湖南省新晃县鲁湘钡业有限责任公司硝酸钡包装车间在检修雷蒙机的过程中发生爆燃事故,导致6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检修雷蒙机时,致底部变速箱顶盖崩掉,形成半月型开口,顶盖上及周围遗留的硝酸钡掉入变速箱机油内,导致具有强氧化性的硝酸钡与有机可燃物(机油)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检修人员违规用铁器敲打螺栓产生火花,引发爆燃。

河北省晋州市一非法染料中间体生产窝点“98”爆炸事故

201698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晋州市东里庄镇一非法加工苦味酸窝点发生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610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施工人员违反动火作业规范,在未检测、未采取安全措施、未经审批的情况下进行动火作业,气焊焊花掉落引发现场堆放的苦味酸爆燃,进而引发了库房内堆积的苦味酸爆炸。

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920MDI缓冲罐爆裂事故

2016920日,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烟台工业园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生产装置一容积为12m3的粗MDI缓冲罐发生爆裂,造成4人死亡,4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在停车退料过程中用氯苯对系统进行洗涤时,由于二氨基二苯基甲烷(DAM)泵出口管线上的手阀未关严,导致约8DAM进入MDI缓冲罐。DAMMDI反应生成缩二脲和多缩脲,同时放出大量热量反应生成物堵塞缓冲罐出料泵入口过滤器致使事故储罐液位上升至满罐并堵塞罐上方的收液管道及压力平衡管。反应放出的热量使事故储罐内温度不断升高,致MDI自聚并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事故储罐内压力不断升高,最终超压爆裂。

 

历史上十月发生的危险化学品事故

一、国内事故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化工厂“102”喷料中毒事故

1989102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沙化工厂在投料试生产中,有毒气体和灼热物质大量喷出,造成5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购买的丙烯酸甲酯生产技术,在未经有关部门批准、无试生产方案、无正规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的情况下,投料试产。由于物料发生异常化学反应,使有毒气体和灼热物料从反应釜大量喷出,发生事故。

湖北省保康县红岩湾化工厂“103”中毒事故

2013103日,湖北尧治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红岩湾化工厂黄磷车间净化工段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5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238万元。事发时,作业人员正在对5#循环槽进行清理作业,其中硫化氢气体逸出,造成作业人员吸入中毒。施救人员在未穿戴合适的个体防护用品条件下,盲目入槽施救,相继中毒。

江苏省淮阴有机化工厂“108”爆炸事故

1991108日,江苏省淮阴有机化工厂发生高压反应釜爆炸事故,造成中试室倒塌,3名操作人员当场被炸死。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在以环氧乙烷和环氧丙烷为原料生产高分子聚醚的过程中,操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一次投料过多,导致反应速度过快,引起爆炸。

山东省博兴县诚力供气有限公司“108”重大爆炸事故

2013108日,山东省博兴县诚力供气有限公司稀油密封干式煤气柜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发生重大爆炸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3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3200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气柜在运行过程中,因密封油粘度降低,活塞倾斜度超出工艺要求,致使密封油大量泄漏,油位下降,活塞密封系统失效,造成煤气由活塞下部空间窜到活塞上部空间,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点火源发生爆炸。

河北省南和县化肥厂“1011”中毒事故

19861011日,河北省南和县化肥厂职工在倒装活性炭罐的作业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进行倒装活性炭罐作业时,作业人员私下到未经隔绝、置换的活性炭罐内,中毒倒下。其他人员未采取防护措施,盲目施救,导致事故扩大。

山东省烟台凯实工业有限公司“1011”中毒事故

20071011日,山东省烟台凯实工业有限公司备料二车间操作人员在上料过程中发生硫化氢中毒事故,造成5人死亡。事发时,操作工为了赶时间,在向2号浸出槽内加入硫化镍精矿粉时,一次性将1.5吨的硫化镍精矿粉料加入浸出槽,导致吸收塔不能完全吸收产生的大量硫化氢气体而发生冒槽,溢出的硫化氢致使5人中毒死亡。

湖北省浠水县蓝天联合气体有限公司“1013”窒息事故

20151013日,湖北浠水蓝天联合气体有限公司发生窒息事故,共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160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钻孔作业需要用水,2名施工人员带来抽水泵,擅自抬开了密封储罐基础槽水坑入口处的两块水泥盖板,准备到储罐底部水坑内取水。因设备运行排放出大量氮气通过暗沟进入储罐基础槽(氮气含量达95%),二人吸入高浓度氮气晕倒窒息。该公司另一名员工在找人过程中,也不幸溺水身亡。

山东省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015”硫酸泄漏事故

20051015日,青岛东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发生硫酸储罐破裂事故,造成6名职工死亡,13人受轻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在无设计和施工资质、不具备设计和施工能力的情况下,自行设计、制造硫酸储罐。施工中不按照规范施工,随意变更设计,粗制滥造,不执行检查、检验和验收规范,造成壁板结构形式不合理。一个1750立方米硫酸储罐在正常使用过程中突然发生上下贯穿性破裂,罐内2800多吨硫酸泄漏,导致事故的发生。

浙江省常山县绝缘材料有限公司“1016”爆炸事故

20111016日,浙江省常山县绝缘材料有限公司制胶车间发生爆炸燃烧事故,造成3人死亡,3 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制胶车间一反应釜因温度失控,造成釜内压力增高,物料爆沸冲开加料孔盖,甲醇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遇车间非防爆电器设备运行产生的火花,发生爆燃。

山东省广饶县润恒化工有限公司“1018”中毒事故

20131018日,山东省广饶县润恒化工有限公司医药中间体生产车间发生物料泄漏中毒事故,造成3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约270.6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氟化岗位操作工违章操作,未佩戴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在氟化釜处于带压的状态下,使用管钳对已关闭到位的截止阀进行阀盖紧固作业,截止阀压盖螺纹失稳滑丝,导致含有氟化氢的物料喷出,造成事故。

湖南省株洲化工烧碱分厂“1018”爆炸事故

19881018日,湖南省株洲化工烧碱分厂发生爆炸事故,造成3人死亡,2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氢气泵跳闸引起氯化氢流量突然性下降,导致氯化氢合成炉的氯、氢比失调,形成了含过量游离氯的氯化氢。氯乙烯合成操作工在调整乙炔流量时,导致含过量游离氯的氯化氢气体经混合器反窜到乙炔调节阀管段,发生剧烈化学反应,致使乙炔管内压力剧增而发生爆炸着火。

江苏省索普化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1019”中毒窒息事故

20151019日,江苏省索普化工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江苏索普集团有限公司甲醇厂气化车间真空闪蒸罐进行清灰检修作业时,3名罐内清灰作业人员中毒窒息死亡。事故原因是:作业人员在用工具翻动罐体下部较厚灰渣过程中,引起其中的硫化亚铁发生链式自热反应,产生的热量又引发灰渣中的煤粉氧化产生一氧化碳,同时释放出灰渣中残存的硫化物,造成施工人员中毒窒息死亡。

山东省垦利县新发药业有限公司“1021”火灾事故

20131021日,山东省垦利县新发药业有限公司发生火灾事故,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紧靠新发药业维生素B2车间(已停产1个月)西墙外侧的导热油管线破裂,泄漏的高温导热油引燃包装材料和成品,并产生大量烟气,致使正在四层平台实施保温施工的5名人员受困,造成4人死亡,1人受伤。

江苏省南京助剂厂“1022”酒精蒸馏釜爆炸事故

19881022日,江苏省南京助剂厂防老剂DBH车间酒精蒸馏锅因超压发生爆炸,造成4人死亡,3人重伤。事发时,酒精蒸馏工做完准备工作后开始抽料、升温,由于酒精蒸馏釜出料阀未打开,当开通蒸汽升温后,酒精蒸馏釜从常压状态变为受压状态,将釜盖冲开,大量酒精蒸气冲出后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混合物,遇火源发生爆炸。

上海高桥石化炼油厂“1022”液化气爆燃事故

19881022日,上海高桥石化总公司炼油厂小梁山球罐区发生一起液化气爆燃事故,造成26人死亡,15人烧伤。事发时,该厂油品车间球罐区的作业人员正在对一液化气球罐进行开阀脱水操作,操作人员未按规程操作,边进料边脱水,致使水和液化气一同排出,通过污水池大量外逸。逸出的液化气随风蔓延扩展,遇球罐区围墙外临时工棚内取暖炉中的明火,引发大火。

河北省万全县化肥厂“1027”合成气空间爆炸事故

19901027日,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化肥厂发生爆炸着火事故,造成5人死亡,5人烧伤,经济损失148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工人长期用套筒扳手加长力臂紧固法兰螺栓,致使联合车间合成工段1#循环机西侧出口法兰变形,连接高压U形管与法兰的丝扣脱落,大量高压混合气(氢气、氮气)喷出,引起空间爆炸并形成火灾。

黑龙江大庆石油化工总厂“1027”爆炸事故

20041027日,大庆石化分公司炼油厂硫磺回收车间发生爆炸事故,造成7人死亡,经济损失192万元。事故的直接原因是:该厂承包商在生产单位的指导配合下,气焊工在酸性水气体装置原料水罐顶排气线0.8米处动火切割。在作业过程中,原料水罐内的气体(氢气、烃类)从与其连接的DN200管线根部焊缝或与罐顶板连接焊缝开裂处泄漏,遇到气割明火或飞溅的熔渣,引起爆炸。

二、国外事故

韩国幸福公司ABS树脂厂“104”火灾爆炸事故

1989104日,韩国幸福公司在丽川的ABS树脂工厂发生火灾和爆炸事故,造成14人死亡,20多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30亿韩元。事故发生前数小时,从一挤出机上部覆盖的帆布处漏出大量粉末树脂。同时,粉末树脂进入该挤出机机罩和电加热器之间。粉末树脂与电加热器接触,经电加热器表面加热分解,产生可燃气体。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向一楼和二楼扩散,发生连续爆炸。

 

 

上一篇: 2017年第六期 下一篇: 2017年第三期

协会介绍 | 协会动态 | 协会党建 | 协会专委会 | 政策法规 | 企业推广 | 《广东气体》期刊

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东88号新年鸿大厦206室    电话:020-81505161    邮编:510380
广东省工业气体行业协会     All Right Reserved     技术支持:八点网络